不同臨床類型骶尾部藏毛竇的MRI表現
【摘要】:目的:探討不同類型骶尾部藏毛竇的MRI表現,以便于臨床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。方法:回顧性分析43例經病理證實的骶尾部藏毛竇的盆腔MRI圖像,依據Tezel's的臨床分型方法分為5型,觀察各型藏毛竇的走行方向、形狀、邊界、長徑及不同序列MRI的信號特點等,并分析其臨床及病理表現。結果:43例骶尾部藏毛竇均位于骶尾部臀間裂皮膚及皮下脂肪層內,均未累及肌肉組織,均未與骶管及肛管相通,竇道向頭側走行較多;病理顯示22例見毛發,16例見膿腫形成。Ⅰ型4例(9.3%),長徑1.3~4.0 cm,慢性炎癥表現,病灶呈片狀,邊界不清,DWI呈等信號為典型表現;Ⅱ型8例(18.6%),長徑2.8~6.7 cm,急性膿腫,呈圓形及橢圓形,邊界較清,未見明顯竇道口、DWI呈明顯高信號為典型表現;Ⅲ型18例(41.9%),長徑1.8~8.1 cm,呈管狀,慢性期邊界較清,DWI呈稍高信號,急性期DWI呈明顯高信號,周圍軟組織可見局限性水腫;Ⅳ型3例(7.0%),長徑2.5~12 cm,MRI表現與Ⅲ型相仿,竇道口開口位置可與Ⅲ型相鑒別;Ⅴ型10例(23.3%),長徑2.4~6.7 cm,邊界不清,周圍組織常有大片水腫,病灶信號特點與Ⅲ型相仿,有手術病史為其特點。結論:不同類型骶尾部藏毛竇MRI表現各有特點,MRI可提供病灶范圍、深度、與周圍組織關系等信息,能夠為臨床選擇不同的手術方案提供指導。